2020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在线职业教育持续升温_新闻资讯_爱游戏官网下载app_爱游戏官方综合
详细内容

2020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在线职业教育持续升温

时间: 发布时间:2024-04-16 04:23:24      【来源:新闻资讯

  淘宝教育运营总监叶挺在采访中曾表示:“(在线教育)潜力最大的应该是职场教育,出于整个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慢慢的升高,技能提升成为职场人的普遍焦虑。”

  职业教育,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按是否颁发毕业/结业/肄业证书等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为标准,分为学历类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其中,学历类职业教育大致上可以分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非学历职业教育分为职业考试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企业管理培训。

  1、艾媒咨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职业技能教育市场规模达1103.0亿元,预计持续保持增长,到2021年,将达到1919亿元。

  2、受政策支持和技术推动,在线职业教育市场迅速增加。2019年,在线、职业教育主要细致划分领域包括金融财会、IT/泛IT类、语言培训、法律资格、教师培训、公考、考验、餐饮技能、机动车驾驶、美容化妆等。

  目前,大部分职业教育学习管理机关都在朝OM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发展,转型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自建技术团队,搭建自有平台,如:传智播客、新东方在线;二是借助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成熟的系统,搭建属于机构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如:教育SaaS企业创客匠人协助搭建的财税微课堂、会计圈圈公众号知识店铺等;第三是直接入驻喜马拉雅、淘宝教育、腾讯课堂等流量型平台,开设考试考证等学习课程。

  同时,疫情也带动了全民对医疗卫生的关注,职业考证、相关知识的学习人数明显增长。据腾讯课堂发布的最受欢迎课程类目排行榜,学习人数TOP10里包含有建筑工程、平面设计、实用英语、医疗卫生、绘画创作等。

  2019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细化为具体行动,推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

  今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要求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20年将实现511线家以上对全国的优质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平台,推出覆盖100个以上职业(工种)的数字培训资源,全年开展100万人次以上的线上职业技能培训。

  产业转型对人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需求端的爆发会在供给端直接显现,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市场的繁荣。

  同时,5G、大数据、AI等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教育+直播等线上学习方式逐渐推广,作为近年来“互联网+”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职业教育搭上线上场景,也将迎来新的爆发增长期。

  据艾媒咨询数据预测,2020年我国在线亿元,教育行业从线下到线上的形态转变已是大势所趋。疫情激化,政策利好,就业压力增大,个人就业能力提升需求骤增,多重因素作用下,在线职业教育持续升温,职业教育学习管理机关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优先转型线上的机构可以说已经获得了发展先机。

  2023年,随着市场经济回暖,“保就业,稳增长,稳居民收入”成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基本的建设投资政策密集发布,利好政策暖风频吹。而“扩大内需”战略目标的实施,也将着力点放在了制造业和新老基建方面。水利、公路、市政等板块均迎来了新的利好政策,相应的,人才需求的提升已发展成为新

  3月25日至26日,对很多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士来说,是个忙碌的日子。2022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补考)如期举行,多个地区的考生纷纷走进考场。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很多地区发布了一级建造师考试计划延缓公告,多地一建考生的备考时间也被拉长。为帮助延考考区的考生正常备考,优路教育推出了专门针对

  近年来,数字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得到普遍应用,跟随线上教育的潮流,优路教育开展线上教学,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不停地改进革新和探索多样化的教学场景。数字化与信息化向教育行业的普及,使教学课堂场景慢慢的变多地向线上倾斜。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网络,就能足不出户地享受到跟线下课堂同等质量

  随着经济复苏节奏加速,为带动市场整体消费,着力扩大内需,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23年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潜力,打造更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3月11日,重庆市江北区2023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咨询活动真正开始启动。▲活动现场重庆优路教育应邀参加此次

  近日,《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印发,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强调,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