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产品经理生存指南_职业技能_爱游戏官网下载app_爱游戏官方综合
详细说明

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产品经理生存指南

来源:职业技能    发布时间:2024-05-20 18:02:45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上一次写了《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七宗罪》,总结了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大概率会遇到的那些坑。从大家的留言情况看,绝大多数公司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不过也有人说,说了那么多问题,如果单纯的当吐槽还行。作为员工,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情况,究竟能做些什么,还是一脸懵逼。

  为什么想做平台,我觉得其实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因为不知道要什么,所以才会什么都想要。

  那既然企业决定了要做平台,并且我们也没有更好方案的前提下,作为员工,做好执行才是关键。毕竟,任何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

  无论是多庞大、多复杂的平台,我们总能从中抽象出不同系统的角色,然后提炼出不一样的角色的画像,进而总结出不一样的角色的业务场景。

  通过业务场景的总结,我们就能更有带入性的考虑需求、挖掘痛点。做有意义的功能,比做更多功能,更难取舍。

  不同角色对应着不同的使用场景,不同的使用场景又对应着不同的业务流程,进一步延伸出各系统之间的业务逻辑和数据流转。

  如果以上工作顺利完成,我们的产出应该有:用户画像图谱、业务流程图(带泳道图的那种)。

  举个例子,我们想做家电售后平台,那我们的角色就包含四种:厂家、网点、维修工、普通消费者。

  以简单的维修单流程为例,普通消费者下单-厂家审核订单并派送到网点-网点分配订单到维修工-维修工上门维修。

  创业公司或者说创业者,难免都有点心比天高,甚至有时候这是创业者的必备因素。

  那作为员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跟着老板一起飘在天上,还是脚踏实地将想法落到实处,答案显而易见。

  老板的天马行空,实际上更多的是对未来模式和方向的探讨,是5年甚至更远以后的规划。

  但是,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实现这个目标而一步一个脚印去努力,去实现。

  做为产品经理,我们应该做好产品规划,我们需明确产品的Roadmap。这是对产品规划能力的考验,也是产品经理的核心价值。

  产品规划,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结合公司的真实的情况和过往的经验,贴合实际+切实可行,才是好的规划方案。

  举一个反面例子,以前公司给运营部定了一个指标,要求每天拉新30000个网点,然后运营负责人就算了下面这笔账:

  根据以往的数据,短信拉新成功率为1%,那么想要30000个网点,就要发300万条短信;

  按每条短信成本0.03元计算,总费用就是300万*0.03=9万。这样下来,每个月的短信支出就是270万。

  说实话,其实这样的一个问题根本无解,只要在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待过的都知道,这是必然事件。

  老板之所以能成为老板,基础的判断能力肯定是比我们强的。在这个前提下,为什么还是会出现一言堂呢?

  我想大概率是因为我们所说的东西,在老板心里都已经被PASS过了,所以才会不听你的。也就是说,我们所提的那些所谓的建议和想法,在老板眼里,都是走不通或者不可行的。

  老板在我们这里,绝对没获得新的认知和新的思路,那必然只能听老板的。虽然很残酷,可现实就是这样。你没听错,就是老板在你这里获取不了新鲜感。

  我们要考虑的比老板多,我们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案让老板选择。老板没想到的你想到了,老板想到的你想的更远。唯有这样,你的建议才有机会被老板采纳。

  每个方案的优缺点讲清楚,然后将自己的意见合理的表达出来,最后到底采用哪种方案,就让老板自己去定夺吧。

  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往往开辟的都是一种新的模式,能不能走得通,其实都是未知。所以,必然会面临经常调整方向的问题。

  说句玩笑话,在创业公司,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你永远不知道明天的业务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一周开发,下一周还原,下下周又还原的情况。如果是你,做还是不做?继续还是放弃?

  那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做的时候,不多问一句。现实情况是,问过了,而且和业务部门也确认过了。但是真到上线的时候,业务部门会跟你说,上周刚开的会,公司战略调整了。这样一个时间段,你改还是不改?

  说句丧气话,如果产品不能决定什么,那就服务好需求方吧。因为有时候,我们真的无能为力。你可以坚持,但结果可能就是公司活不下去。你可以抱怨,但结果就是你还得继续。

  像以前做售后平台,刚开始的时候,不收费,任何人都可以下单。后续成本过高,每一单要收10块钱服务费。上线两周,用户反馈不断。迫于压力,又改为免费。继续运行两周,企业决定取消这块业务,不做了。

  存在即合理,每种事物的发展,都有适合其自身的一套规则,咱们不可以以那些所谓的“标准”来要求所有。

  说白了,公司就是人的聚合,想继续,你只能适应。不适应,只能被淘汰,然后再继续寻找合适的土壤。

  那些我们正真看到的,所谓的问题,别人肯定已经知道,为什么还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可能是不用改变或者不能改变。但无论是哪种可能,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更不是我们发发牢骚就能处理问题的,如果能改变,早就改变了,哪还轮得到我们来吐槽。

  对外,我们保持适者生存。但是对内,也就是对自己,我们仍旧是要保持初心。绝对不可以因为外界的环境,而影响我们自己的标准。

  比如我们做产品,从需求到流程,从原型到PRD,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对自己的要求。

  但大部分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都是为了快,只看原型,什么流程图、PRD都不需要,这时候,你画还是不画。

  我自己的选择是,无论公司是不是需要,我都会保留这一些内容,无论是对公司,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交代。

  特别是在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的非管理层的普通员工,其实我们都知道,能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又有多少人有眼光能进入像字节跳动、拼多多这样快速成长的公司。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只是普通公司中的普通一员。

  如果能跟随公司一起成长、一起进步、实现财务自由,那自然是人之大幸。若无法,我们自己的硬核技能才是王道。

  将每一次的功能开发,都当做自己技能的硬性升级;将每一次的需求评审,都当做自己认知的横向提升;将每一次的业务变化,都当做自己的适应条件。

  其实留不留得住人,是公司和个人的双向选择。只不过在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因为业务的不确定性和不断调整,被偶尔放大了而已。

  按照大厂的说法,这些都是正常的人员优化。只不过创业公司本来人就少,这一优化,百分比大了点而已。

  其实这也不是我们作为员工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既然公司招我们进来了,我们要发挥相对应的价值。

  当你不能够创造对应期许的价值时,离开是迟早的事情。要么我们自己走,要么公司逼着我们走。

  作为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自己负责,让别人放心。

  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份工作,尽心尽力对待每一份期许,不仅是对公司的负责,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困难重重,我们还毅然决然,这不正是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所需要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