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_职业技能_爱游戏官网下载app_爱游戏官方综合
详细说明

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重要基础

来源:职业技能    发布时间:2024-05-27 19:07:48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不但可以使之成为促进就业工作可持续的重要基础,推动促进就业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且能将人才强国战略与促进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就业的不竭动力

  在职业培训中,政府应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一方面不再自己办学校、搞培训,另一方面要通过构建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职业培训当按照“人本化”的要求,实施“细分化”的指导,结合不同人群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全方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随着新产业的加速引入,尤其是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趋势,当前既存在着拓展就业领域的良好机遇,又面临着新产业、新职业对技能要求提升的严峻挑战。上海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现,特别是中高级职业人才的严重匮乏,已开始成为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投资环境的瓶颈问题。

  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了我国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造就三个层次的人才队伍,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能力培养和培训问题,从不拘一格选人才和人人都有成才机会的角度看,劳动保障部门在各个层次,哪怕是创新人才的顶尖层次都有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因此,我认为,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抓手,不但可以使之成为促进就业工作可持续的重要基础,推动促进就业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且能将人才强国战略与促进就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成为促进就业的不竭动力。

  首先,抓职业培训,应当充分的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上海已经实现了向劳动力市场的全面过渡,促进就业面临不少深层次问题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伴随着整个城市功能的大转换与知识经济的快速地发展,职业培训的总体格局与市场需求存在严重脱节,如培训机构缺乏与市场需求沟通的能力,培训资源缺乏集约优化的能力,培训质量缺乏规范统一的考核标准。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推进职业培训,政府在职业培训中的地位要重新定位。应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指导原则,一方面政府不再自己办学校、搞培训,另一方面要通过构建职业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遵循市场规则,创造社会环境,从而探索一条体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职业培训新路。具体做法是“抓住两头,放开中间”,实现职业培训运作市场化、社会培训资源集约化、培训考核鉴定标准化。

  怎样“抓住两头”?一头抓住市场需求信息,即以劳动保障信息平台为依托,利用互联网招投标方式引导培训机构的培训方向,由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确保培训的实效;目前上海已有入网的培训机构500多家,覆盖培训专业400多个。1998年以来,通过这一种方式培训了106万人。最近,我们依据市场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推出了“灰领”概念,努力使其成为引领职业培训水准的“高点”,形成全社会崇尚职业人才的“热点”,以促进就业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另一头抓住考核鉴定和资格证书,以确保培训的质量。重点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聚集由2800多名专家组成的职业资格专家委员会,预测职业技能发展走势,制定考核鉴定标准。目前已设立了120多个专家组,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代表市场需求的标准制定者专业队伍。现已初步形成一个以题库为核心、以各个社会鉴定所为网点的考核鉴定网络,对考核鉴定的公正客观性起到了保证作用。第二件事,成立新产业研发中心,开展“灰领”新职业及其职业标准的开发,逐步形成职业培训资源中心平台。第三件事,进行职业资格证书的改革和创新,推出了签证式证书和模块式证书等新形式,以真实、客观、动态地记载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使证书的可信度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同时,引进国际一流的资格认证机构联合发证,使上海的资格证书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以提升上海职业培训的整体水平。

  “放开中间”,就是培训过程完全市场化、社会化。社会的各类培训机构都可以在政府搭建的统一的公共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政府则通过引导、指导、服务进行适度干预,提供包括市场信息、实训设施、专业教材、优秀师资、专家服务等各类无偿的服务,最终出资购买培训成果,形成企业得人才、机构得钱财、百姓得实惠的“多赢”格局。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抓职业培训。应当区别对象、分类指导。劳动者的基础不同,提升的要求和方式各不相同。因此,职业培训当按照“人本化”的要求,实施“细分化”的指导,结合不同人群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全方面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对传统产业调整下来的失业、协保人员等4050群体,开展再就业上岗培训,考核合格,政府全额补贴培训费用。1998年以来,上海已经对60多万4050人员进行了培训,培训后就业率达到60%以上。

  ——对在职职工进行岗位技能更新和等级提升的培训,防止新一轮产业调整中出现新的规模性失业。1998年以来,已经有30万人完成了相关技能的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补贴50%。

  ——对于郊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实施大规模定向培训,对城镇失业、协保人员的培训优惠政策也已向郊区农民延伸。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能力,为今年实现非农就业12万人以上打下重要基础。我们还结合区县发展形成的大容量就业项目,重点抓对农村青年组织定向培训,实行全额免费、发放奖学金的政策。

  ——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上海已开始把青年作为技能提升的重点,推出了“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和大学生“双证书”制度。前者让正在找工作的青年进入以国内外有名的公司为主的见习基地,进行3-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的职业见习。见习的岗位,都是技能含量较高的。自这一计划实施以来,已有2.5万青年进行见习,1.7万人结束见习,一次性就业率达到60%以上。后者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使大学生学历和就业能力之间的断层得到一定效果弥合。试行两年来,已有4千人参加鉴定,合格率约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