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下教育发展与改革_职业教育_爱游戏官网下载app_爱游戏官方综合
详细说明

五大发展理念下教育发展与改革

来源: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24-03-30 09:28:23
暂无价格
产品说明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态趋势,教育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为经济快速地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中国迅速崛起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和智力贡献。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也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常态下,对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教育发展也亟待找准痛点,破解难题,补齐短板,重塑价值追求。

  观念上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从家庭教育上看,家长观念受传统思想和攀比文化的影响,认为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后要出人头地,远离生产一线,要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高大上”,导致部分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迎合家长需求,背离社会实际需要。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淡忘责任,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从学校教育上看,“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和千钟粟”的旧观念仍有一定市场;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某些特定的程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模拟轻创新、重术轻道,没有真正树立弘扬学生主体精神、尚需树立学生中心意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方法的理念。从社会环境来看,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思想渗透到教育领域,名校与回报、金领与高薪成为一些人受教育和从业追逐的目标,唯分数的指挥棒导致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基础教育弱化了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全面发展奠基的作用。

  结构上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经济结构决定教育结构,教育结构决定人才结构。当前,经济稳步的增长从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劳动力价值创造转变,这就需要加快建立以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现代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从全球竞争力排名位居前列的国家来看,高等教育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从1999年扩招以来,招生人数迅速从1998年的100多万扩大到2015年的750万,由于扩招更多的关注了数量的扩张,没有处理好规模需求与结构需求的关系,导致布局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体系不完全适应。2014年在读研究生180万,在读普通本科生1500万,在读高职高专生1000万,三者的比例为7:56:37。同时,高等教育中大批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学科型、学术研究型,严重走偏,职业院校同质化倾向严重,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层次性、产业体系的多元化不适应,造成一边是招工难,另一边又是就业难,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

  质量上不能完全适应国际竞争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常态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十分缺乏。从国家层面上看,中国人在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和权威性的国际性非政府组织中,担任职务特别是高级职务的相对较少,直接引发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不够。从企业层面上看,国际化人才短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也是造成企业对外投资失败、跨国经营能力会比较低、海外并购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从学校层面来看,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制约了高水平学科建设、学者引进和创新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布局上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走的是一条非均衡性的发展道路,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城市学校,集中资源打造了一批重点学校和优质资源。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又出现了“城挤、乡少、村空”的局面,城市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旺盛需求,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不能有效满足新生代农民对子女的教育需求,特别是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难以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治理上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需求。从教育部门来看,由于教育的事务权、人事权、财政权分割集权,教育部门缺乏有效统筹权,特别是省级教育部门不能完全按照事业发展有必要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调度配置人财物等教育资源。从学校层面来看,缺乏自主办学和创新发展的活力,政府对学校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管制,不一样的区域、不一样的教育往往是统一的规则、统一但不切实际的标准。学校自身管理与政府对学校管理之间有错位,形成了僵化封闭的学校管理体制机制。

  教育价值活动的追求,应定位于满足人的需要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教育的价值追求应当涵盖以下基本方面。

  追求人本的教育。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个体身心发展需要是教育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教育去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追求立德的教育。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讲,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际上,我们今天的教育也要承载这样的使命,就是要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先圣继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追求创新的教育。习指出:“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培养创新的人才,核心在于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培养,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从教育方法的理念、教育方法、培养模式、教育手段、评价标准、育人环境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体系开放、结构科学、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培养大批创新人才。

  追求公平的教育。社会公平是小康社会的“晴雨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测温计”,客观反映出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教育公平的基础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和协调发展。

  追求适需的教育。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首先要考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到与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求相衔接,与充分就业和市场需求相适应,使人才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体系相匹配。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确保学有所教、教有所能、能有所用。

  追求开放的教育。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开放是指资源、知识、技术、信息、人才、资本等教育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共享。一种原因是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内开放,就是促进教育市场、教育资源和教育治理的开放,面向有意愿举办教育、接受教育、监督教育和献身教育的有志之士开放。

×